如何理解流行病学分析研究的基本判据RR??

相对危险度(Relative Risk,RR)也叫危险度比(Risk Ratio)或率比(Rate Ratio),是反映曝露与发病(死亡)关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。

RR=Ie/Io

式中Ie和Io分别代表曝露组和非曝露组的发病率。RR表明曝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曝露组的多少倍。RR值越大,表明曝露的效应越大,曝露的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。若要估计数值的总体范围,应考虑抽样误差的存在,需计算其可信区间,通常用95%可信区间。

文献《What is Meant by RR?》指出,流行病学研究获得的RR,是在对流行病学和研究结果进行解读时,经常引起争议的一个焦点。简单化地就RR值本身来看,如果曝露到某一假定因素的人中有X%受到了某种影响,未曝露到该因素的人(也可以是一般公众)中有Y%受到了同样的影响,则RR就等于X/Y。如果这种影响是“有害的”,那么大于1的RR就意味着该假定因素是“有害的”,小于1的RR意味着该因素是“有益的”。反之亦然,如果这种影响是“有益的”,那么RR大于1就意味着该假定因素是“有益的”,RR小于1就意味着该因素是“有害的”。若RR正好等于1,则表示因素和影响之间没有关联。但是事实上,对实际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,是不能作如此简单化的解读的,这是因为:

(1) 即使不存在关联,RR也不可能十分精确地等于1,这是因为X和Y都仅是统计变量的估计,所以,确定偏离1多大范围内可算是能接受的,是非常重要的。

(2) “混淆”问题,X和Y尽管从本质上来说是无关联的,但有可能通过第三种因素或事实上其他许多因素(例如年龄)而相关联。有时这些混杂因素是可知的(或人们认为是可知的),当然就可针对性地采取一些(有时是会引起怀疑的)措施来予以消除。但是,当这些因素是不可知时,就不能清晰地予以补偿。

(3) 有时,所采用的测量方法自身就带有偏倚。

(4) 统计结果常会受到一系列操作上的和选择上(尽管设计意图并非如此)的影响,这些都会促使RR偏离1。

(5) 即使完全没有影响,发表偏倚(Publication bias)也会给大家造成平均的RR值大于1.5的膺象。

因为这些原因,大多数科学家(包括偏向科学性的流行病学家)都对RR值持以严格、谨慎的态度。在观察性研究中,他们一般不会把小于3的RR当作重要数据,对于小于2的RR更是绝不当回事。同样,要确定一种可疑的有益影响,他们也决不会认可大于0.5的RR。有时,流行病学家会不顾这些,认为这是破坏性怀疑论者的发明而已,但事实并不是这样。例如:

“在流行病研究中,‘小于100%的风险增加’被认为是小的,解释起来常有困难。这种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偶发事件、统计偏倚,或是有时并不明显的混杂因素的影响。”(来源: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(NCI),1994年10月26日。)

“按一般经验法则,我们在认可一份可发表的文献前,都要求RR值在3及以上。”Marcia Angell,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编辑这样说。

“我的基本原则是,如果RR至少不是3或4,就忘记它。”Robert Temple,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药物评估主任这样表示。

“如果RR低于3,特别是低于2时,一般认为关联性是微弱的,在吸烟环境(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,ETS)曝露和肺癌之间的关系上也是如此。” 室内空气质量委员会(Indoor Air quality Council, IAQC)的流行病学家Kabat博士这样说。

在某些特殊情况下,对RR的这种要求也可能不一定如此严谨,例如在完全随机的双盲对照试验中,与观察性研究相对而言,其RR值就具有很高的价值。

信息来源:《输变电设施的电场、磁场及其环境影响》 中国电力出版社

照片: 
所属版块: 

添加新评论